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古代的科學、技術與醫療
History of Science, Technology, and Medicine in Pre-modern China 
開課學期
102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張嘉鳳 
課號
Hist5069 
課程識別碼
123 U89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5 
備註
限學士班與碩士班學生修習。人數:學士班10人;碩士班同學於開學後經教師同意始能選修。
總人數上限:2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21stm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的主旨,在介紹中國古代的科學、技術與醫療的發展與特色,透過演講、實作與參觀與閱讀二手研究論著,增進同學對中國史、科技史與醫學史的瞭解。 

課程目標
課程大綱:

第一講導論
第二講中國古代的航海
第三講中國古代的天文
第四講中國古代的曆法、黃曆與通書
第五講中國古代的青銅器
第六講中國古代的造紙與印刷
第七講中國古代的火器
第八講中國古代的醫學
 
課程要求
1.課前閱畢指定書目
2.積極參與討論與各項參觀活動
3.撰寫參觀心得、學期報告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指定書目:

1.席文,〈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〉,收入李國豪、張孟聞、曹天欽編《中國科技史探索》(香港:中華書局,1986),頁97-114。
2.張嘉鳳,〈天事恆象──殷周至漢初天文占卜體系的發展與演變〉,收入祝平一主編,《科技與中國社會》(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2010. 3),頁85-124。
3.黃一農,〈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〉,《清華學報》新21卷第2期 (1991),頁247-280。
4.潘吉星,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──源流、外傳及世界影響》,(合肥: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,2002),第二章〈中國造紙術的發展〉,頁55-102。
5.黃一農,2004,〈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砲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75本3分,頁573-634。
6.周維強,〈神威四域,武成永固──康熙朝歐式火砲新考〉,《故宮學術季刊》30. 1(2012. 9),頁161-194。
7.李建民,〈古典醫學的知識形式〉,收入祝平一主編,《科技與中國社會》 (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2010),頁125-179。
8.林富士,〈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66本3分 (1995),頁695-745。
9.李貞德,〈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──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68本2分 (1997),頁283-367。修訂稿收入李貞德編,《性別、身體與醫療》(臺北:聯經出版有限公司,2008),頁79-158。
10.張嘉鳳,〈十九世紀牛痘的在地化──以《ロ英咭唎國新出種痘奇書》、《西洋種痘論》與《引痘略》為討論中心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78本4分 (2007),頁755-812。── 收入余新忠、杜麗紅主編,《醫療、社會文化史讀本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3.1),頁175-216。

 
參考書目
甲、 科學與技術史



1. Joseph Needham, 1954 ~ ,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,
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
2. 李書華,《指南針的起源》,臺北:大陸雜誌社,1954。

3. 李書華,《指南車與指南針》,板橋:藝文印書館,1959。

4. Joseph Needham, 2005[1969], The Grand Titration: Science and Society
in East and West, London; New York: Routledge.

5. Chalmers, A. F., 1978, What is the Thing Called Science? Buckingham:
Open University Press.

6. 伯希和著,馮承鈞譯,《鄭和下西洋考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70。

7. 徐玉虎,《明代鄭和航海圖之研究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1976。

8. 陳遵媯,《中國天文學史》(1978)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6。(陳遵媯,
《中國天文學史》(五冊),臺北:明文出版社翻印,1984-1990。)

9. 夏鼐,《考古學與科技史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1979。

10. 洪萬生主編,《格物與成器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82。

11. 杜石然、范楚玉、陳美東、金秋鵬、周世德、曹婉如,《中國科學技術史稿》,
北京:科學出版社,1985。

12. 李國豪、張孟聞、曹天欽編《中國科技史探索》,香港:中華書局,1986。

13. 彭德清主編,《中國航海史》,北京:人民交通出版社,1988-1989。

14. 王振鐸,《科技考古論叢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89。

15. 潘鼐,《中國恆星觀測史》,北京:學林出版社,1989。

16. 楊翠華、黃一農編,《近代中國科技史論集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
所,1991。

17. Richard Smith, 1992, Chinese Almanacs, Hong Kong; New York: Oxford
University Press.

18. 梅汝莉、李生榮,《中國科技教育史》,長沙:湖南教育出版社,1992。

19. 樊洪業,《耶穌會士與中國科學》,北京: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,1992。

20. 杜石然編,《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1993。

21. Christopher Cullen, 1996, Astronomy and Mathematics in Ancient China:
The Zhou bi suan jing,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
22. 薄樹人,《中國天文學史》,臺北:文津出版社,1996。

23. Francesca Bray, 1997, Technology and Gender-Fabrics of Power in Late
Imperial China,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

24. 潘吉星編,《李約瑟集》,天津:天津人民出版社,1998。

25. 韓琦,《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(1582~1793)》,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
社,1999。

26. 王錢國忠,《李約瑟文獻五十年,1942~1992》,貴州:貴州人民出版社,
1999。

27. 馮時,《中國天文考古學》,北京:科學文獻出版社,2001。

28. 劉鈍、王揚宗編,《中國科學與科學革命──李約瑟難題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論著
選》,瀋陽:遼寧教育出版社,2002。

29. 竺可楨,《竺可楨全集》,上海: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,2004。

30. 黃一農,《社會天文學史十講》,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,2004。

31. 江曉原,《天學真原》,瀋陽:遼寧教育出版社,2004二版四刷。

32. 劉樂賢,《馬王堆天文書考釋》,廣州:中山大學出版社,2004。

33. 陸思賢、李迪,《天文考古通論》,北京:紫禁城出版社,2005。

34. 李學勤,《青銅器與古代史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2005。

35. Benjamin A. Elman, 2006, A Cultur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
China, Cambridge Mass.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.

36. 林宗德譯,《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》,臺北:群學出版有限公司,2007。

37. 楊小明、高策,《明清科技史料叢考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8。

38. Roger Hart, 2013, Imagined Civilizations: China, the West, and Their
First Encounter, Baltimore: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.





乙、醫學史



*醫學史參考書目僅羅列與補充2004~2011年出版之基本參考書目。2004年及其以前出版之
中英文相關著作,請參見張嘉鳳,《歷史、醫療與社會》(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
2004)之基本參考書目與各講參考書目。



A. 中文著作:

1. 杜正勝,《從眉壽到長生──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》,臺北:三民書局,
2005。

2. 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,《科技渴望社會》,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05。

3. 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,《科技渴望性別》,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05。

4. 李建民,《生命史學──從醫療看中國歷史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5。

5. 李建民主編,《醫療與社會》,北京: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,2005。

6. 張大慶,《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(1912~1937)》,濟南:山東教育出版社,
2006。

7. 范家偉,《大醫精誠──唐代國家、信仰與醫學》,臺北:東大圖書公司,
2007。

8. 李貞德,《女人的中國醫療史──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》,臺北:三民書
局,2008。

9. 成令方主編,《醫療與社會共舞》,臺北:群學出版有限公司,2008。

10. 李建民主編,《從醫療看中國史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。

11. 李貞德主編,《性別、身體與醫療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。

12. 李尚仁主編,《帝國與現代醫學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。

13. 范家偉,《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》,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,2010。

14. 林富士主編,《疾病的歷史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11。

15. 梁其姿,《面對疾病──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
學出版社,2012。

16. 余新忠、杜麗紅主編,《醫療、社會文化史讀本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
2013。



B. 西文著作:



1. Kim Taylor, 2005, Chinese Medicine in Early Communist China, 1945-63:
A Medicine of Revolution, London: RoutledgeCurzon.

2. Vivienne Lo and Christopher Cullen (eds), 2005, Medieval Chinese
Medicine: The Dunhuang Medical Manuscripts, London: RoutledgeCurzon.

3. Umberto Eco, 2005, History of Beauty, New York: Rizzoli.

4. Volker Scheid, 2007, Currents of Tradition in Chinese medicine, 1626-
2006, Seattle: Eastland Press.

5. Asaf Goldschmidt, 2008,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: Song
Dynasty 960-1200, London: Routledge.

6. Angela K. C. Leung, 2009, Leprosy in China: A History, New York:
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.

7. Yüan-ling Chao, 2009,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: A
Study of Physicians in Suzhou, 1600-1850, New York: Peter Lang Publishing, Inc.

8. Michael Shiyung Liu, 2009, Prescribing Colonization: the Role of
Medical Practice and Policy in Japan-Ruled Taiwan 1895-1945, Ann Arbor,
Michigan: AAS.

9. Ka-Che Yip, 2009, Disease, Colonialism, and the State: Malaria in
Modern East Asian History, Hong Kong: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.

10. Charlotte Furth, Judith T. Zeitlin & Ping-chen Hsiung (eds), 2010,
Thinking with Cases: Specialist Knowledge i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, Honolulu:
University of Hawai’i Press.

11. Yi-Li Wu, 2010, Reproducing Women: Medicine, Metaphor, and Childbirth
in Late Imperial China, Berkeley: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.

12. Marta E. Hanson, 2011, Speaking of Epidemics in Chinese Medicine:
Disease and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, London and New
York: Routledge.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末考試 
30% 
碩士班、博士班研究生:20% 
2. 
學期作業 
50% 
碩士班、博士班研究生:55% 
3. 
上課討論 
20% 
碩士班、博士班研究生:25%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1  導論 
第2週
9/18  中國古代的航海(參觀「同安.潮──新媒體藝術展」)(華山1914文創園區) 
第3週
9/25  中國古代的航海 
第4週
10/02  中國古代的天文 
第5週
10/09  中國古代的天文(參觀臺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) 
第6週
10/16  中國古代的曆法、黃曆與通書 
第7週
10/23 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 
第8週
10/30 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(參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) 
第9週
11/06  中國古代的造紙與印刷 
第10週
11/13  中國古代的造紙與印刷(參觀紙博物館) 
第11週
11/20  參觀臺灣科學教育館(請自行前往參觀) 
第12週
11/27  參觀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(實際參觀時間:11. 23星期六) 
第13週
12/04  中國古代的火器 
第14週
12/11  中國古代的醫學 
第15週
12/18  中國古代的醫學 
第16週
12/25  期末考 
第17週
1/01  元旦放假